,古典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在美国波士顿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日本京都大学访问交流。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逻辑学会文体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研究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说唱组委员等职。主要从事俗文学、文学人类学跨学科研究。在《光明日报》(理论版)《文艺理论研究》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A&HCI);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iterature(A&HCI)等发表论文60余篇。著有《包公文学及其传播》(简体版和繁体版)、《禳灾与记忆:宝卷的社会功能研究》《丝绸之路与文明交往》《文化大传统的文学人类学视野》《古典学的文化大传统视野》等7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海外藏中国宝卷整理与研究”(获滚动支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一般项目等7项。文学人类学辑刊《文化文本》执行主编。
伊维德(荷兰语:Wilt L. Idema),荷兰汉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先后在日本札幌北海道大学社会系和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以及香港的大学服务中心从事研究,1974年在导师何四维指导下获得莱顿大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担任中国语言与文学教授。两度担任莱顿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后又成为夏威夷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和法国高等研究应用学院访问学者。2000年担任哈佛大学中国文学教授,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研究涉及诗歌、话本、戏曲、小说、说唱文学、女性文学等领域。他在西方汉学界确立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的地位,是将中国古代通俗文学作品译为英文最多的西方学者。现有著作五十多部,2015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九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是二十位获奖者之一。
白若思(Rostislav Berezkin),列宁格勒(圣彼得堡)人,俄罗斯籍,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博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现聘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研究员;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莫斯科)客座研究员。曾在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越南社科院汉喃研究院做过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明清时期中国讲唱文学(以宝卷文献为主)、中国宗教与社会史、中国俗文学在国外传播史(俄罗斯、越南)、中俄交往与文化交流史 (17世纪至20世纪初)等。主持何鸿毅家族基金会的研究项目(有关中国佛教故事在越南传播历史);参与三个中国国家社科重大研究项目;也参与了一个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項目。著有两部俄文专著,一部越南文专著(联名合写);英文专著《多面目连:明清时期中国宝卷》2017年出于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另外出版了80多篇英、俄、中三种语言的论文,包括在国外核心、权威期刊的若干篇。
该书精选了近些年具有前沿性的海外宝卷研究成果,从宏观的说唱文学史研究,到微观具体的海外汉学家研究个案,以点面结合的形式较为全面地、系统地呈现出海外中国宝卷收藏与研究的最新情况,具有研究内容多元化、jn江南体育研究视野国际化的特点。
全书分上下两编,分别介绍海外中国宝卷研究新成果和“海外藏中国宝卷总目”。特别是“海外藏中国宝卷总目”,收录了近年调查海外收藏的宝卷目录,涵盖北美、欧洲、俄罗斯、日本、东南亚(新加坡、越南)公私收藏600余种宝卷,可谓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系统的海外藏宝卷目录,对于填补国内海外宝卷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学术意义。该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海外藏中国宝卷整理与研究”(17ZDA266)阶段性成果之一。
第二节 早期宝卷版本中的插图(15-16世纪)及“看图讲故事”的理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