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的《围城》用在这里再恰当不过。没去过的人想出去,去过的人想回来。在没尝过葡萄甜就说葡萄酸的人大有所在。
我们一老师的孩子送去新西兰正读中学,问到为什么要留学?她说我们中国读书太累了,出了幼儿园都是填鸭式教学,没有几个孩子是逃得掉应试教育,在攀比和追赶中被压迫的。老师都这么说,真的好想效仿呀!一时间我昂起头听得特么认真。
还有个同学移民加拿大,孩子就跟我们一样,也是读二年级,但是仍然像上幼儿园一样,高高兴兴地去,高高兴兴地回来,每次考试都是隐私一样不被告知的。我们又是羡慕那每天都在绽放的笑容,自从一年级开始,家长孩子无不同步,有时孩子成绩不出格或者表现差就让家长暴跳如雷,久违的笑容呀?多期待…
知乎上有人吐槽,听闻国外教育孩子过得天使般快活,辛苦工作筹到一笔钱移民国外,开始每天发朋友圈,晒孩子没有作业,晒孩子四年级跟幼儿园一样,每天三点放学,还常常收到老师的表扬,根本没有优生差生的对比。
可是后来这个朋友不再晒朋友圈了,他发现自家孩子在数学上跟不上这年龄该有的算数技能,而且不受训练,自以为是。她研究了于是她不得不在三点放学后花一笔钱给他上培训班。后来为了更好教育,又花一笔钱送去私立学校,每天接受严格的教学管理,直到孩子进步明显,她才松一口气。还感叹还是国内教育好,省钱又培养人才。jn江南体育
中国教育与西方西方教育的不同,绝不仅是方法上的不同,而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
“中国的教育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平民子弟想要成为精英,就必须吃苦受累。而西方的教育则是一个分层机制,它的大众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从市场上另行购买教育,买不起的人则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于是出现了,为什么欧美孩子下午3点放学,大多数白人和华人的孩子都背着书包、拿着乐器去了各种辅导班。jn江南体育
你想要跻身社会精英,同样地,要在自由的学校生活中更自律、更多的课外辅导与公立教育之外更多胡社会资源。
于是有了这句:与中国教育以显性的应试来划分学生群体不同,西方教育实际上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
在英国,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在教学质量上有着天壤之别,也就是严格管教和懒散自由管教的区别,5所私立学校考上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人数相当于1800所公立学校考入这两所学校胡学生总数。
美国,一般都是“人以类聚”,按照学区房分学校,有钱人所在的学区可以拥有质量好的公立学校,那么好的公立学校和差的公立学校有什么区别呢?知乎上也有一句经典总结“美国差学区的公立学校基本上也就是误人子弟。”而好的公立学校会有更多师资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兴趣。
德国教育是世界上教育界独树一帜的榜样, 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答案竟然是不要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孩子往往不涉猎专业学科的内容,到了四年级就开始分科学习。正所谓“术业有专攻”,他们也是需要在自己所爱的专业上使上一番努力。
要么在自由的公办学校放学后使出一笔钱培训,要不选个好的私立学校,才不枉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
日本和韩国亚洲国家在教育上比中国更严格。其实中国教育几经改革,向国外学习,越来越人性化了。
以你现在的口吻,你的意思就是说中国的应试教育全胜?不是的,中国的基础教育相对有优势,但是创新发展上尚欠佳,源于一种不恰当的比较所迫害。
现在每个学生都在比较、每个家长都在比较、每个学校都在比较,甚至每个城市都在比较。在比较中,我们发觉心理问题越来越多。
如果在考核上,更加人性化,只评价优秀、良好、合格,而不公布分数和排名,会不会更得孩子心呢?
在实践中,加强孩子的自我锻炼,比如义工、买卖方等,都可以为孩子提供条件。
任何教育体系都有优胜劣汰,国外许多大学都是宽进严出,要是吊儿郎当的态度去学,拿不到被承认的职业证书,也偏离初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