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体育app下载江南jn体育官方网站“双一流”背景下合作办学海外人才引进浅思
发布时间:2023-09-30 09:45:20

  [摘要]“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含港澳台)是国家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海外人才作为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内容,是合作办学内涵建设的核心。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在引进海外人才方面既存在优势,也存在问题及发展瓶颈。本文从加强引进专业的海外行政管理人才、创新建立海外人才聘任与评估机制、构建中外合作课程体系、优化海外人才柔性引进措施等四个方面提出加强“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海外人才引进的创新方法,为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提供人才引进工作的实践启发。

江南体育app下载江南jn体育官方网站“双一流”背景下合作办学海外人才引进浅思(图1)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作为扩大教育对外开放重要载体的中外合作办学(含港澳台,下同)近年来蓬勃发展并引发广泛关注,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阵地之一,在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促进高校学科建设、拓宽人才培养途径、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优质教育需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引擎”和“加速器”。

  2018年9月,习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宏观政策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面临着新形势、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新目标、新要求。在新的征程上,教育系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面向新定位和新要求,中外合作办学在推动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方面也将承担着更为重要和艰巨的历史任务。截至2021年底,经教育部批准或备案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已有2447个,其中本科以上1295个江南体育app下载,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在读学生已超过30万人,中外合作办学已有相当体量,并稳步迈入提质增效的关键期。

  本文着眼于海外人才引进维度,通过对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双一流”建设高校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厘清中外合作办学海外人才引进工作的现状江南体育官方网站,围绕海外人才引进的具体举措、现实成效和经验做法江南体育app下载,探讨如何充分发挥中外合作办学挖掘、使用海外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探索值得推广的经验、做法,探讨新形势下海外人才引进的应对策略,为深入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提供人才引进工作的相关启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发布的信息,截至2020年12月,92.0%的原“211工程”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原“985工程”高校中仅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尚未涉足,其他高校均已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首批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占比87.6%。《本科阶段中外合作办学数据调查报告》显示,“双一流”建设高校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45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89个,举办机构和项目约占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总数的25%,堪称中外合作办学的主力。项目数量位居前五的省份(以中外合作项目中方院校主校区所在地为分省依据,不以项目办学地点所在省份为依据)是江苏、北京、河南、上海和黑龙江。“双一流”建设高校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运行与发展良好,为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尤其是引进海外人才提供了高效而广阔的平台。

  目前国内外对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海外人才引进的研究与思考还不多,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运行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如丛喜权等在研究中俄合作办学项目时提出,需要扩大优势专业合作领域,加强合作项目的学科建设规划。孙珂从中外双方的合作原则角度出发,建议合作须遵循追求“共同理想”、实现“性格互补”、保持“独立人格”、丰富共同活动、发挥社会功能等五个原则。刘经南等提出了“高起点、小步履、分阶段”的中外合作学科与学术发展的战略路径。华长慧等认为,在整体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应注意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坚持中国当代高等教育改革特色。金忠明等研究了中外合作办学的运行机制,发现了教育主权的被动和开放的不足、质量评估体系欠缺、国际化师资的高流动性与师资队伍建设稳定性之间的矛盾等内部问题,法律、政策仍不完善以及社会参与度低的外部问题。在国内对中外合作办学海外人才引进研究中,刘志平、金洁等对高校引智问题本土化作了研究,而针对引智中的海外人才引进研究则很少。颜翠英的研究成果指出,目前存在海外人才引进渠道有限、本土化对接发挥效能不足、缺乏有效质量评估与激励机制等问题。史博等提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外籍教师选聘要遵循意识形态、教学经历、专业对口、jn江南体育质量保障和成本控制五项原则。以上研究成果反映出,国内学者对中外合作办学这一特定对象的海外人才引进研究还不够广泛和深入,更鲜有从“双一流”建设角度进行调研探讨。同样,国际上关于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海外人才引进工作机制研究也很少。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战略方针。1983年,同志“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重要谈话便指出了引进海外人才的重要性。2008年12月,一项国家级海外人才引进计划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人才引进从外延式发展转为内涵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海外人才引进工作已成为一项关乎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多年实践证明,海外人才引进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引进海外人才成为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了四个“三分之一”原则,其一为至少三分之一的课程要由外教授课。中外合作办学拥有合作外方的人才支持,因此,引进海外人才既是合作办学的办学保障因素,也是天然优势。故笔者认为,研究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海外人才引进工作,将有效助力推动中外合作办学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江南体育app下载江南jn体育官方网站“双一流”背景下合作办学海外人才引进浅思(图2)

  截至目前,“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运行与发展情况良好,合作方均为优质的海外教育资源(20%的外方高校为QS排名前200),能够保障和促进延揽、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推动学科建设,助力、反哺中方办学高校“双一流”建设。与较早时期引进海外人才情况相比,近年来,“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引进的外方师资占比上升,高学历、高级职称以及专业教师占比不断提高。但在办学实践中,尚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师资结构占比不合理。中外合作办学因办学协议、合作模式、大学章程等的不同而对中外师资构成有不同的约定。其中,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海外师资占比最高。例如,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章程约定,合作办学外方——莫斯科大学派出师资不低于50%,其他师资为中方办学高校——北京理工大学选派以及全球引进,在实际办学中,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海外师资占比已近90%。但也有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以引进外方教材为主,引进海外人才较少。过少的外方师资最终会影响国际化人才培养效果。

  国别来源结构不合理。“双一流”建设高校开展本科阶段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合作对象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等西方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与上述5国高校举办的合作办学项目数量约占到“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阶段合作办学项目总量的80%。此外,其余合作办学项目合作对象相对集中于欧洲、美洲和亚洲等高等教育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如爱尔兰、加拿大、韩国等,相应地,引进以上国家的海外人才占据了绝对比例。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办学项目相对较少,从这些区域引进的海外人才占比也较少,高层次海外人才更少之甚少。在国别多样性上,并不能满足国家外交及重大战略的海外智库人才需求。

  年龄与职称结构不合理。普遍来看,“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引进的海外人才中,年富力强、有经验、有能力的中青年教师占比不高,具有高级职称的老教师和刚毕业的研究生居多,从而导致年龄与职称结构两极分化。

  专业结构不合理。“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引进的海外人才所涉及的学科门类以工学、管理学、经济学居多,理学、农学、医学较少,国家重点强调引进的石油、地质学、海洋科学、化学等自然类学科,目前依旧引进较少。

  目前,“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受合作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学校综合实力、学校师资紧缺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流动受限等因素影响,部分中外合作办学外方师资并非由外方合作院校直接选派而来。有的是以不低于外方院校师资标准从社会上聘请而来的教师,有的是外方院校派遣已退休的教师及短期外教。这些师资无论是教学科研水平还是师风素养都难以保证,更有不少外方教师为“飞行教学”模式,短期集中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便离开中国,此后与学生仅为线上联系,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陪伴式培养或导师制育人。外方师资队伍流动性大、长期专家少,不利于教学系统化,缺乏连续性和科研本土化,因此,将可能较大影响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质量。

  教学体系缺乏本土化。外方师资多数对中国国情和教育体制缺乏了解,一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直接全部引用外方的培养方案和教材,尤其是部分理工类专业领域的发展情况中外存在较大差异,直接采用未经本土化吸收融合的外方教育教学方法,会使中方学生短期内难以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与质量。

  科学研究缺乏本土化。中外合作办学在借鉴和引进国际先进办学模式和科研创新的同时,符合自身特点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导致外方师资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与成效不高。绝大部分外教在融入我国科研体制方面存在一定程度上“水土不服”的现象,特别是在项目申报、科研开展、筹资使用、绩效评估、成果转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认知和习惯差异。这些都直接导致现有中外合作办学科研人员队伍与学校科研发展规划和目标存在差距,面向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领域的学科领军人物和科研团队严重不足,缺乏集聚效应;标志性科研成果不多,高水平创新成果的产出尚待加强;解决社会重大发展需求、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足等问题。

  质量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生命线,而中外合作双方对办学质量的衡量标准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包括学校招生、培养、jn江南体育课程建设、师资队伍、评估监控、学位授予江南体育官方网站、投入和条件建设等各个方面工作都有不同的评价标准。目前,多数“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对外教评估有一定的指标体系,但多为对授课内容、授课时间及外教个人信息等的统计,对其教学质量尚未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与体系。中外合作办学的初衷是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教育理念,jn江南体育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因此,既要尊重外方的教育评价与认证标准,又要结合我国对高校师资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海外人才评估机制。

  科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必须重视引进具有国际化教育理念及中外合作办学理论知识、了解国家和地区教育合作与交流任务要求、熟悉国外教育制度、具有中外合作办学日常管理能力和实务运作能力、适应新形势中外合作办学需要的管理人才和其他专门人才。“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队伍建设应同样重视其管理团队的建设,引进部分海外一流高校行政管理人才,真正做实从管理到教学、从教材到师资、从管理方法到教学理念的全面优质引进,中外两所一流院校的管理经验相互借鉴,打造专业的高校国际化行政团队,为合作办学的教学科研工作有序开展提供全方位服务与保障。

  “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应学习借鉴海外知名学府的做法,进一步完善海外人才聘请和评估机制,确保海外智力引进水平与质量。高校引进的海外人才应是具有国际顶尖水平的战略科学家、学术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以及具有发展潜质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在引进环节上,结合中方院校学科专业特色与发展规划,有效规划海外人才引进学科与层次,加强统筹。引进人才之后,高校需要提高人才的绩效水平,以利于学校整体岗位资源效益和各个岗位作用的发挥,避免精力分散、合作脱节和学术研究短期行为现象的出现。为此,要在加深了解、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构建特色化、多元化的海外人才评估体系。一方面要设置考核指标,学术骨干岗位以个体业绩对学科的贡献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学科带头人岗位以个体业绩对学科的贡献及学科整体的发展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另一方面要明确考核内容和形式,采取集中听课、座谈等形式,定期对引进师资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改进,确保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在聘任时签订岗位目标任务书,通过契约方式明确双方在聘期内的权利、义务、职责江南体育官方网站、待遇等问题,根据海外人才在聘期内的履职情况,确定聘任岗位,并将考核结果作为续聘、缓聘jn江南体育、解聘的重要依据,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确保引智德才兼备,最大限度避免“飞行教学”,促使外方合作院校高标准选派师资。

  “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充分创造平台,搭建有利于国外智力和本土智力充分融合的条件氛围,充分沟通使外方合作院校理解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本土化的必要性,调动外方积极性,从课程体系、课程资源、师资队伍、课程管理、课程实施、评价指标等方面实现合作课程共建,并远期反哺中方高校“双一流”学科建设。课程体系方面,可以将外语强化、外教专业课、通识课和社会实践等进行模式融合;课程资源方面,大力推进教材建设,引进外文教材的同时中外联合编著本土化教材,并开发在线课程资源;课程管理方面,通过相互观摩课堂、开展教学研讨会、配备中文助教等方式相互学习借鉴,提高课程质量,尤其注重研究加强外语沉浸式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为专业课全外语教学夯实基础。

  高校海外人才引进可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为原则进行柔性引进。如担任实践导师、特聘教授、科研合作伙伴等,都是实现智力服务的途径。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需求层次结构包括人类需求的五级模型,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认为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由此,对海外人才的柔性引进更需要关注的是有利于其自我价值的实现。除了高校内部要完善引进机制、构建引智平台、完善考评体系,更要寻求政府支持,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提高海外人才的使命感和归属感,如研究制定海外人才优惠政策,包括子女入学、安居房、医疗保障、薪酬体系、创业融资等,以更灵活的机制、更有活力的载体、更加高效的服务吸引海外人才。

  此外,应同样关注人文交流在推动中外合作办学良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指定中方配合及服务团队,举办中外优势体育项目或传统文化活动,增进了解、建立友谊,激发更强合作意愿,促进对合作科研的持久关注;打造院士工作室、联合工作站、联合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努力营造类似国外的学术环境和科研土壤,形成环境缓冲和过渡基地,最终转化为共同培养人才和联合攻克科研难题,全链条实现“引进、吸收、融合、创新”的海外人才工作目标。(作者王曼丽系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学校办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工学博士;周国平系广东省教育厅交流处副处长、二级调研员、法学博士。本文系2021年广东省教育规划课题[高等教育著专项]“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中外合作大学高效能治理研究”[2021GXJK069]阶段研究成果)

  [2]孙珂.后发展理论视角下的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建设:特征、条件与路径[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4(05):55-59.

  [3]刘经南,李慧.打造高水平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新平台[J].中国高等教育.2015(01):35-37.

  [4] 民盟上海市委课题组,金忠明.关于中外合作办学运行机制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2(07):1-6.

  [5]李珂.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河南高校外国人才柔性引进实施路径探析[J].人才资源开发.2021(16) :8-11.

  [6]颜翠英,马媛,李石军,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智力引进创新机制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8(02):136-140.

  [7]张舒,郭强.高水平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现状分析[J].教育探索.2020(05):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