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1日,“哥伦比亚大学与中国教育现代化暨纪念杜威诞辰165周年研讨会”在北京市海嘉学校顺利召开。本次活动由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国际教育研究中心与北京市海嘉学校联合主办。研讨会汇聚了来自中美教育界的100多位专家与校长,共同探讨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深远影响,以及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未来。
哥伦比亚大学与中国教育有着跨越百年的渊源与合作,哥大是接收庚款留学生最多的学校。20世纪上半叶,哥大教育学院的一批著名教育家如杜威、孟禄、克伯屈和他们的中国弟子们,如胡适、陶行知、郭秉文、蒋梦麟、张伯苓、陈鹤琴等共同谱写了美中教育交流合作的佳话,对中国教育现代化产生了积极重要的影响。1919-1921年间,杜威在华访问期间,他走访了中国的十一个省市,进行了百余场的演讲。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杜威先生六十岁的时候还专门学习中文。他说:“我向来主张东西文化的汇合,中国就是东西文化的交点。”
秉承百年传统,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知名教育经济学家曾满超教授于2000年创办了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教育研究中心,该中心是美国常春藤高校唯一着重于中国教育发展的学术研究和交流机构,通过学术研究、教育培训、国际教育交流等活动,促进美中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在杜威先生诞辰165周年之际,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国际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市海嘉学校联合主办“哥伦比亚大学与中国教育现代化暨纪念杜威诞辰165周年研讨会”。研讨会将邀请中美教育知名专家、知名校长,就杜威与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及中国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议题展开研讨。本研讨会将延续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与中国教育跨世纪的密切合作,促进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共同探索中国教育现代化之路,探索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前景与可能路径。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荣誉教授 顾明远先生参加研讨会
顾明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荣誉教授、海嘉学校名誉校长
作为中国最资深的教育家之一,顾明远教授回顾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成就,哥伦比亚大学对中国教育现代化做出了很大贡献。杜威先生于1919年“五四运动”之际来到中国,做了两年的教育工作,距今正好105周年,他播下了教育理念的种子,至今仍对中国的教育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老一辈教育家为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做了大量工作,新一代教育家也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市场化的影响、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气候影响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顾明远教授强调,教育是关乎人类未来的事业,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是当前的紧要任务。
顾明远教授致欢迎词并分享了他与哥伦比亚大学的渊源以及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教育研究中心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影响
Herve Varenne教授探讨了文化交融与教育模式的创新,指出多文化的交融可能产生新的文化果实,文化的任意性通过翻译过程促进新事物的创造,并将人们置于智慧共同体中。
Herve Varenne教授从人类学和文化传播的角度阐释了他的教育观点,倡导国际跨文化教育
彭正梅教授深入解读了杜威的五步探究模式,并介绍了超越其的T4C模式,该模式强调工具、沟通、合作、审美体验和社区等概念,旨在将解决问题转化为审美体验,促进个人与社区的成长,并培养高阶能力和开放的国际化态度,同时指出教师的作用在T4C模型中至关重要。
圆桌论坛由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程贺南教授主持,主题为“TC(哥伦比亚教育中心)及杜威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理事长王定华教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教授,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文东茅教授,西安大略大学教育学院终身教授、中华教育学会(CSE)创会会长李军教授参与讨论。
嘉宾们着重探讨了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入思考了中国教育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他们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指出积极改变和持续改革的必要性。同时,嘉宾们也强调了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认为这是未来教育的努力方向。
“做教育实验需要大情怀,需要用整个的生命投入其中,需要守住生命关怀的伦理底线,需要站在整体育人的立场上推进。以大情怀育人,弘扬爱满天下精神培养人。”
“孩子天生充满好奇,他们不断地提出问题,为什么是这样?这一点非常关键。教育的意义在于让我们认识到我们在这个庞大宇宙中的渺小。如果我们无法认识到自己的微不足道,教育就失去了意义。”
“20多年前,在顾先生的推荐下,我得以在哥大教育学院学习并完成博士论文。哥大教育学院门口写着一段话,‘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那段学习经历和开阔眼界,增加了我创业的勇气和动力。海嘉的很多理念也是由此而来,我们的核心就是爱与幸福。教育就是爱的事业,教育就是幸福的事业。”
王伟博士分享了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TC)的学习经历,江南体育登录以及对海嘉学校的办学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二场圆桌论坛由滕珺教授主持,主题为“杜威教育思想与中国国际特色学校的办学实践”。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国际特色学校分会理事长王殿军校长,以及“四校联盟”的上海协和双语学校卢慧文校长、东莞清澜山学校李文平校长、北京市海嘉学校欧阳华校长和重庆德普外国语学校许凌可校长参与了圆桌讨论。
王殿军校长与“四校联盟”的各位校长们参与了圆桌论坛,围绕 TC 及杜威教育思想与中国国际特色学校办学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同时畅谈当下国际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教育人的初心
“最近的统计数据显示,大约1/5-1/7的中小学生有心理问题。我们的孩子,首先要拥有健康的身心,才能追求伟大的成就。考名校的前提是,先成长为一个拥有健康体魄、人格健全的人。”
“杜威的思想之所以对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主要在于它与中国历史上多位著名教育家的理念存在许多共鸣,体现出与我们的教育基因的和谐统一。”
“我们在二三十年前刚开始进行中外融合办学时,就在寻找理念和实践之间的可操作点。当时我们找到了两个关键点:跨学科的探究和实践性的德育,体现了我们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生活为教育的理念。”
“我们一直用哥大的理念在做中学。做教育,始终要坚持学生第一,这和杜威当年提出的‘以儿童为中心’是不谋而合的。”
“做国际教育最重要的是‘以学生为中心’,海嘉一直以来都是确保‘看见每一个’。海嘉有140多名外教,中西融合的环境中面临会各种挑战,需要兼顾两边的文化,我们所有的决策都是以学生的利益为先。海嘉倡导,不仅孩子们要取得学术的成功,更希望在校园里有情感的流动,培养全体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欧阳华校长分享了海嘉学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海嘉的具体实践落地,她希望在校园里看到更多的情感流动
“国际学校不仅仅是对公立教育资源的补充,而应从更高的维度去洞察当下中国教育的需求。这与杜威的思想相吻合,即要从实用主义的视角来看待教育。杜威的实用主义并非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他提出的‘以儿童为中心’和‘在做中学’的理念,至今仍在指导着当代的中学实践。”
校长们分享了各自学校在中外融合办学方面的经验,中国国际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现代化的先行示范。无论是高阶的面向思维未来,还是健康的身心,这些都是为了实现高质量的教育发展。我们当下面临的难题,比100多年前的教育前辈们面临的要小的多。与会校长们一致认为,要坚守教育的初心,保持教育的定力,因为教育是社会的公共事业,而学校则是服务于众生的平台。
王伟博士承领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教育研究中心给的赠礼,即杜威著作的首印版本,距今100余年历史
“教育互相的交流和滋养是能够让我们彼此获益的”,这是一场教育人的血脉互换。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美教育合作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正如顾明远先生多言,“教育是和平的种子,是国际理解的桥梁”。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与中国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已跨越一个世纪。我们期待这种合作能够不断发展,为未来的教育创新带来更多的启示。
研讨会汇聚了众多中美教育界的专家,共同探讨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深远影响,以及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未来
“哥伦比亚大学与中国教育现代化暨纪念杜威诞辰165周年研讨会”在北京市海嘉学校顺利召开